?慢性硬膜下血腫——老年人易被忽略的隱形殺手 二維碼
發(fā)表時間:2023-12-25 15:37 日前,93歲的彭大爺走路時左側頭部意外撞上門框,由于沒有明顯外傷和其他身體不適,老人拒絕就醫(yī)檢查。誰知數日后,彭大爺精神越來越差,常感頭痛、頭暈,右側肢體乏力,走路需扶墻而行。家人趕緊將彭大爺送至我院神經外科住院,經頭顱CT檢查,發(fā)現硬膜下血腫。當神經外科主任陽治國告訴彭大爺的子女其罪魁禍首就是前幾日的意外撞傷時,家屬表示驚訝,為什么撞傷了好幾天才出現這種癥狀?陽主任解釋,由于受傷后出血遲發(fā)、量小,即時癥狀并不明顯,但隨著長時間的慢慢滲血,淤積的血腫逐漸增多便開始壓迫腦神經,從而出現以上癥狀。 為免病情加重引發(fā)腦疝危及生命,陽主任帶領科室醫(yī)生團隊為彭大爺實施了左側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微創(chuàng)手術,引出積血約150ml。術后第二天彭大爺右側肢體活動明顯好轉,一周后,彭大爺右側肢體肌力恢復正常,行動自如。 陽治國主任提醒大家,慢性硬膜下血腫好發(fā)于老年人群,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加倍小心,避免頭部受傷,一旦意外撞傷頭部,即便在沒有任何外傷的情況下,也應密切觀察至少兩個月。一旦出現惡心、嘔吐、頭部不適、反應遲鈍、言語不清或一側手腳活動不靈便、記憶力減退等癥狀,最好立即就醫(yī),排查腦部遲發(fā)血腫的危險。 什么是慢性硬膜下血? 慢性硬膜下血腫是指頭部外傷,發(fā)生三周以上才表現出癥狀的膜下血腫。好發(fā)于老年人,因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腦萎縮,大腦在頭顱內的移動空間增大,腦表面的橋靜脈受到牽拉,張力增加,哪怕是很輕微的外傷都可能造成破裂出血。又由于顱內空間較大,只有出血量達到一定程度時才會產生癥狀,故而病程長,起病隱匿,顱高壓癥狀被掩蓋,可能只以精神意識障礙表現為主,所以容易被忽略。 發(fā)病原因是什么? 發(fā)病原因最常見的是外傷,傷后3周以上出現頭痛、嘔吐及輕偏癱、失語或注意力減退。但是,這種外傷往往非常輕微,經常會被忽視和遺忘,以為是感冒引起,極易與腦卒中、腫瘤、老年性癡呆等疾病混淆,給人的感覺就是“不知不覺”。 慢性硬膜下血腫有哪些臨床表現呢? 健康提示 (1) 日常生活及體育鍛煉時,避免滑倒以及磕碰,即使是頭部輕微的磕碰,也要盡量避免。 (2)排便時盡量緩慢,避免采取屏氣等導致血壓升高的方法排便。 (3)長期服用口服抗凝藥或抗血小板藥,建議定期檢測凝血功能。 (4)對于保守觀察的患者,如出現頭痛、惡心、嘔吐等情況,及時就醫(yī)。 供稿:神經外科唐婷婷 |